化学工程与工艺

 发布时间: 2020-04-02  

非改革省份科类要求:理工

改革省份选科要求:

3+3模式: 物理和化学、3+1+2模式: 物理和化学


A-学科


一句话介绍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学习和研究电化学等领域相关的科学技术,为绿色化学工业保驾护航。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怎么样?

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我国具有影响力的化工领域高水平人才培养专业之一历史可追溯到1962年,已为我国科研院所和企业培养了大量高级专门人才,是我国具有影响力的化学工业领域高水平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的化工专业开设于2001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校区化工专业一脉相传。本专业保持本部化工专业优势,注重工科实践技能的培养。运用所学相关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科学管理。毕业生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宽,动手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哈工大的优势专业,化工学科是国家一流学科,化学学科在全球ESI前1%行列。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多具有海外留学和工作经历,博士化率高,具有交叉学科特色,教学水平高,培养的学生质量高,毕业生就业率95%以上。该专业大型仪器和文献数据齐全,拥有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和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建设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电化学方向在化学电源、电镀与电解、金属腐蚀与防护等领域居全国领先行列,突出在海洋资源保护与开发和海洋金属腐蚀与防护方面的开发及应用,所在实验室被授予山东省电化学重点实验室。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还可以选修药物化学方向,是学校按国际视野创办的优势专业,已与国外大学签署多种联合办学项目,方便学生出国深造。本科生参与的科研成果屡次在国家和省部级科技作品竞赛和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大奖,科研成果不断发表在国际高水平SCI学术期刊上,所在学科被评为山东省重点学科。

本专业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秉承“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落实“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学习与发展成效驱动”的教育理念,建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本科教育体系,强化“厚基础、强实践、严过程、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具有国际视野、引领未来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通过设立“大一项目计划”、“科技创新竞赛”、“创新实验课”、“创新研修课”等形式,学生可根据自己个性发展特征以及兴趣爱好,进行科技创新活动。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基础及核心课程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基础和核心课程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电化学原理、电化学测量、电源理论与技术电镀理论与技术等。

学习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哪些特质?

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感兴趣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强。

学习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与传统的基础学科相比更注重工程类课程的学习。由于学生对生产实际过程缺乏感性认识,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和特色课程时可能会遇到些困难,但在基础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则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很好结合。

现实工作和生活中,哪些问题是通过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人才来解决的?

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涉及的电化学或药物化学的科研、教学、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和生产管理等问题需要通过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电化学方向或药物化学方向的人才来解决。新能源车的动力问题,手机等电子产品的能源供应问题,风能、太阳能等能量储存转化问题,各种金属材料的防腐和装饰问题等都需要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电化学方向的人才业解决。药物化学方向可利用药学化学原理和方法主导药物分子的源头设计与结构优化,积极与结构生物学等生命科学学科交叉,阐明药物分子的作用模式与构效关系,从而提升药物的抗病活性,改善药物的药动学性质,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同时利用有机合成理论与手段为药物的产业化规划策略、设计工艺、优化流程,实现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的同步提升,为人类谋求健康福祉。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怎么样?

本专业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够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企事业单位从事先进化学电源和电化学表面处理或药物方向的科研、教学、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和生产管理等工作。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选择出国留学、攻读研究生,或到电化学或药物化学行业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从事产品生产、品质控制、科技研发、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程技术人才,总就业率95%以上。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与英国思克莱德大学等国外大学签署了本专业2+2本科双学位项目(前两年哈工大,后两年国外大学,毕业后同时获得哈工大和国外大学的本科学位)、3+1+1本硕项目(前三年哈工大,后两年国外大学,毕业后获得哈工大本科学位和国外大学的硕士学位)、4+1本硕项目(前四年哈工大,后一年国外大学,毕业后获得哈工大本科学位和国外大学的硕士学位),方便本专业学生出国留学。

社会上是否存在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理解误区?

社会上部分人士会觉得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只能去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事业单位、行政部门、化工企业从事相关工作。其实,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包括电化学方向和药物化学方向,学生毕业时可以选择出国留学、攻读研究生或国内外工作。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毕业时可以选择企事业单位很广,除了化工企事业单位还包括飞机行业(电镀与涂装)、汽车行业(电镀与涂装)、比亚迪、宁德时代等新能源龙头企业、食品行业和药品行业等。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最吸引我的是什么?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优势专业,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是国家一流学科,学科排名位居全国10名QS世界化工学科排名151-200名,化学学科2015年进入全球ESI前1%行列。本专业设置依托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与化学学院,拥有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和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建设点,具备国际视野,与英国思克莱德大学等国外大学签署了多种联合办学项目,促进学生出国深造。该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多具有海外留学和工作经历,博士化率高,专业背景多样,结构合理,具有交叉学科特色,教学水平高,培养的学生质量高,毕业生就业率接近100%。该专业大型仪器和文献数据齐全,有利于学生提升自己,本科生参与的科研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本科生作品多次在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获得大奖。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应用化学系   吴彦超教授/主任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电化学方向与本部一脉相承,在化学电源、电镀与电解、金属腐蚀与防护等领域居全国领先行列。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同学们可以根据兴趣,选择日后从事的方向。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化学电源作为环保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十分良好的发展前景,电镀与电解、金属腐蚀与防护则在海洋资源保护与开发和海洋金属腐蚀与防护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我校师资力量强大,老师教学严谨认真,对同学们的问题悉心解答,保证了同学们能领会真知识,学到真本领,在专业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学院培养了一大批热爱祖国、信念执着、品德优良、求真务实,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2019级本科生  高续洪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还可以选修药物化学方向。药物化学是一门发现与发明新药、合成化学药物、阐明药物化学性质、研究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生物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是药学领域中重要的带头学科,具有坚实的发展基础,积累了丰富的内容,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专业的各位老师脚踏实处,以切实的需要作为前进的方向,带领一届届化工的学生从书本的知识延伸至科研,从科研中进一步领悟专业知识。在“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的带领下,师生同力,在化学领域深入钻研。如果你喜欢化学,热爱在有机、无机、物化、药化等多姿多彩的、有趣的实验中探索化学的乐趣;期待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应用至切实所需的地方,那么这个专业能够引领你的梦想进一步向前。

2019级本科生  张思艺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培养优势是什么?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哈工大的优势专业,化工学科是国家一流学科,化学学科在全球ESI前1%行列。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多具有海外留学和工作经历,博士化率高,具有交叉学科特色,教学水平高,培养的学生质量高,毕业生就业率接近100%。该专业大型仪器和文献数据齐全,拥有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和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建设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电化学方向在化学电源、电镀与电解、金属腐蚀与防护等领域居全国领先行列,突出在海洋资源保护与开发和海洋金属腐蚀与防护方面的开发及应用,所在实验室被授予山东省电化学重点实验室。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药物化学方向是学校按国际视野创办的优势专业,已与国外大学签署多种联合办学项目,方便学生出国深造,专业涉及的核磁共振波谱仪、高分辨质谱仪等大型仪器和文献数据齐全,学生提升自己有保障。本科生参与的科研成果屡次在国家和省部级科技作品竞赛和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大奖,科研成果不断发表在国际高水平SCI学术期刊上。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有哪些知名校友?

宋殿权(光宇集团董事长)、张化农(深圳市雄韬电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张英杰(昆明理工大学校长)、魏俊华(贵州梅岭电源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赵金保(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