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改革省份科类要求:理工
改革省份选科要求:
3+3模式: 物理和化学、3+1+2模式: 物理和化学
一句话介绍该专业?
储能专业是在时间和空间上让能源利用更加高效和智能的科学和技术。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怎么样?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旨在研究和开发高效、可持续的能量转换、储存和释放技术。该领域涉及物理、化学、材料科学、电气工程、控制工程等多个学科,应用于电网调度、电动汽车、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在双碳背景下,储能技术可以帮助平衡可再生能源波动性,缓解电力系统压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致力于研究和开发更加高效、可持续的储能技术,如电池储能、超级电容器、压缩空气储能、储热储能等,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储能科学与工程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
(1)热储能、太阳能全光谱利用
围绕辐射场与能源转换所需失配制约太阳能转换效率提升这一源头性问题,以构建多尺度辐射光谱和空间分布特性的调控新机制为思路开展研究:1)耦合近场辐射、相干散射、粒径非均一等效应发展辐射传输高精度分析理论;2)构建仿生微纳结构协同粒子调控太阳光和热红外双波段辐射特性新机制,将光子吸收率提升至近郎伯极限;3)提出介质内辐射空间分布与反应吉布斯自由能最小化原理相匹配的新思路,提升太阳能燃料产率5%。
(2)高性能锂钠电池的关键材料开发
高能量密度、长寿命、宽温度范围以及高功率锂钠电池是电动汽车和储能电站的关键部件。中国工信部数据统计2021年中国锂电池产业总产值就达到了6000亿。 同时高性能锂电池在航天航空以及海底探索等特殊利用有着广泛的应用。哈工大威海校区先进锂电池计划研究中心在高性能锂电池的关键材料(正极,富锂添加剂)的研究已经得到国家、山东省以及相关上市公司等的近1000万研发资助。预计未来将给中国锂钠电池产业发展所需的关键材料开发提供一定支撑。
(3)新型储能热控技术开发
面向国防,助力锻造国之重器利器。目前已初步形成的以数字化为特色的热设计新方向基础上,前期已经获得来自国家基础重大专项、总装备部及航天科技集团等单位的项目支持,项目经费不少于1000万。以大功率电子元器件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了大量储能系统及储能组件的设计工作,为多家航天院所及华为集团等单位开发相变储能冷板、液态金属相变储能、VC平板热管、石墨烯均温板、环路热管等产品。以航空航天热控为主要对象,开展了大量热控单元及热控系统的设计工作,研发设备舱温控、载人飞船仪表舱热设计、小行星土壤采样加热系统等系列产品。
(4)核电与氢能等清洁能源互补利用
聚焦双碳,着力解决地方能源需求。围绕山东省能源结构调整及需求优化,针对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研究碱性电解水制氢析氢电极关键技术及制氢系统产业化,实现针对核新互补调峰弃能的规模化储氢,该研究已经申请山东省重大科技示范项目,经费不少于1000万。同时,围绕核能与新能源互补利用,针对综合智慧能源管控与服务关键问题开展数字孪生相关研究,该研究已经申请山东省重大科技示范项目,经费不少于1000万。此外,针对新一代核能技术——核电宝,采用液态金属冷却的超小型可移动式先进核能系统,开展设计理论与软件、关键技术与设备、工程集成与验证等研究。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核心课程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应具备能源工程、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工程流体力学、电气工程、电路、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等基础知识。本科核心课程主要包括储能原理I、储能原理II、新能源系统基础、储热储冷技术、储能系统控制技术、传热学D、半导体物理、电化学基础、自动控制原理D、储能系统环境工程基础、储能气体动力学、储能材料基础、储能系统测试技术等。
学习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哪些特质?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多学科交叉专业,涉及到热、机、电、材料等学科,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储能科学与工程是一个跨学科不断创新的领域,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物理、化学、材料科学等基础知识、具备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项目。
学习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过程中可能遇到哪些困难?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属于多学科交叉专业,学科跨度广,要求学生兼具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要求学生在本专业学习时重视数理类课程的学习,打好必要的数理基础;重视专业课的课堂教学和实验课,注重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现实工作和生活中,哪些问题是通过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来解决的?
储能科学与工程技术专业辐射面广,如:储能技术可以平衡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使得能源的供应更加稳定和可靠;可以储存电网峰谷电能,缓解电力系统压力,提高电网的供电能力和稳定性;储能技术是电动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提高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和性能;储能技术可以将能源储存起来,在需要的时候释放出来使用,从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和碳排放。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怎么样?
“双碳”目标和新型电力系统构建要求下,新能源发展进一步提速,预计2030年前后,新能源发电将成为我国第一大装机电源。储能技术不仅可以为新能源提供更多的消纳空间,还可以帮助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储能产业一定是未来能源行业的新的最重要的增长点。随着新能源革命的逐步深入,储能装备与系统也开始越来越多进入市场,正在形成储能及相关装备的新型产业。新兴产业需要新型人才,以往的从事储能产业的研究、管理人员绝大部分是传统学科培养的面向储能产业某一特定领域的人才,缺少在基础材料、系统设计、运行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复合型的新型人才。因此加快建立发展储能技术学科专业,加快培养急需紧缺人才,破解共性和瓶颈技术,是推动我国储能产业和能源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必然选择,也意味着市场需求为毕业生就业带来了相当广阔的前景和空间。
社会上是否存在对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理解误区?
社会目前一些人可能会将储能狭义的理解为电池储电,只是简单地将电能存储在电池中。实质上储电只是储能技术的一种应用形式,储能技术可以指各种形式的能量储存,包括化学能、机械能、电磁能等等,而不仅仅是电能。储能是多元性、复杂性领域,包括化学、物理、材料科学、机械工程等多个学科的交叉应用。储能技术不仅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还可以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对于未来能源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最吸引我的是什么?
国家对能源安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双碳背景下,开发和应用储能技术成为了实现能源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储能技术可以将不稳定的可再生能源转化为可调度的可用能源,提高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和稳定性。同时,储能技术还可以提高能源的供应可靠性和减少对于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从而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为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做出贡献。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新能源学院 苏新教授
随着人们对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储能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投资。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储能技术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例如智能电网、电动汽车、储能建筑等领域。这些应用场景的研究和实践,需要储能专业的人才来推动和支持,为未来能源行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新能源学院 王富强 教授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优势是什么?
学生培养方面,本专业秉承了哈工大的优良传统,主要优势为:(1)师资力量雄厚,高级职称中拥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此外聘任一校三区知名专家为客座教授或兼职博导,助力学生能力培养提升。(2)优势学科支撑:目前拥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及电气工程两个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与本部共享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及电气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为培养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协同创新的复合型储能技术精英和高端人才奠定了基础。(3)精准面向企业需求:与国电投、中核集团、航天科工集团、华为、比亚迪等相关企业密切合作,科学制定详实可行并符合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产学研合,开创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教育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