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空中有颗星,叫“哈工大星”!

 发布时间: 2020-10-13  


微信图片_20201014224853.jpg                           



编者按:


一世纪规格功夫,新百年世界一流。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迎来建校百年之际,校本部党委宣传部(全媒体中心)联合相关单位共同拍摄了纪录片《功筑百年》,旨在全景展现学校所走过的发展历程,全面总结学校所形成的办学传统、取得的办学成就。纪录片共三集,分别是《工程师的摇篮》、《与太空为伴的日子》、《迈向世界一流》。


今天将为大家带来的是第二集,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的长河,回溯那些让人心潮澎湃的高光时刻,“解码”哈工大与中国航天携手并进的深层基因





           

微信图片_20201015084519.gif                    

           

2020年4月

一封联名信函被送进北京中南海

这是在第五个“中国航天日”和

“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50周年前夕

由孙家栋、胡世祥等11位参与“东方红一号”

任务的老科学家写给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信件


这批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们

在耄耋之年仍心系祖国航天未来

他们当中

有一个人完整地见证我国航天事业

从起点飞向宇宙星辰的光辉征程

他就是孙家栋

               微信图片_20201014225508.gif                  

1948年

18岁的孙家栋考入哈尔滨工业大

一直品学兼优

在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开始组建空军时

孙家栋报名入伍

并被选送到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

学习最新的飞机制造技术

孙家栋在留学的7年里

各科成绩门门优秀

回国后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一分院从事导弹研究工作

一段传奇的航天人生正式开启


这一时期

哈工大也向航天事业迈出了第一步

1956年

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

指出“要发展尖端技术”

时任哈工大校长李昌参加会议并发言

围绕“搞尖端”的指示

哈工大开始了从民用向军用”的转变


学校调动了一批专家

新建航空工程系和工程力学系

并陆续扩建和增加一批与航天工程有关的专业

一大批立志“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毕业生

逐渐走进了国防科技领域

                    微信图片_20201014225512.gif             

          

微信图片_20201015084519.gif                         

         

1965年

中央批准将研制卫星列入国家计划

在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的推荐下

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技术总负责人的重担落在了孙家栋的肩上

他带领精干的“航天勇士”自行动手研发零部件

用算盘一点点人工计算

向这个高科技领域发起冲锋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

在巡视过所有参数过后

胡世祥按下了发射按钮

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点火升空

将东方红一号送到预定轨道

在茫茫宇宙中唱响《东方红》

                      微信图片_20201014225514.gif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的喜讯

传遍神州大地

我国成为第五个能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拉开了中华民族探索宇宙奥秘、

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

此后多项国防、航天领域的重点攻坚课题

相继落户哈工大

一群哈工大人在科学技术奋起直追的年代

探索着航天特色之路

    

           

微信图片_20201015084519.gif                         

            

1986年的3月

国家经过多方论证形成

《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

这就是“863计划”

其中确定了追踪世界先进水平

突破重点的7大领域

航天技术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中国航天的专业人才数量少、专业面窄

人才培养远不能满足需要

因此航天工业部支持哈工大

1987年6月建立了中国高校第一个

以培养高级航天专门人才和从事航天

高技术研究为主的学院——航天学院

     微信图片_20201014225517.gif                     

从原材料开始制作

哈工大科研团队解决了

大型构件现场精加工等多项技术难关

仅用3年就成功建起航天城的第一个“巨人”

为“神五”的成功发射提供坚实保障


2003年10月15日

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

开启了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征程

那一刻哈工大代表受邀

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亲历飞船升空

多年来

学校立足航天、服务航天

为攻破神舟号系列飞船、天宫空间站

多项技术难题立下汗马功劳

使哈工大成为国内获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突出贡献集体的唯一高校

           


微信图片_20201015084519.gif                     

             

在发展人造卫星和载人航天之后

中国继续迈向空间科技的第三个里程碑

哈工大培养的毕业生栾恩杰

已经过近40年历练

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领军人物

带领科学家为探索月球做着大量前期科研工作


2004年1月

我国探月工程被批复并正式启动

担任“探月工程”总指挥的栾恩杰

统领近万人的团队昼夜奋战

历时三年

研制出中国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

当嫦娥卫星成功进入绕月轨道的瞬间

发射大厅里这些花甲之年的老科学家们相拥而泣

此外

出自哈工大科研团队的多项原创技术成果

为探月工程助力


此时的中国航天事业

正迈向“三步走”战略中“第二步”

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

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等

             

           

微信图片_20201015084519.gif                     

           

2011年11月3日凌晨

先期发射的“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

目标飞行器开始慢慢靠近


经过捕获、缓冲、拉近、锁紧4个步骤

两个飞行器成功形成组合体

中国载人航天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获得成功

为了“牵手”的这一刻

哈工大人实现多个首创

不仅确保从“神舟八号”到“神舟十一号”

与目标飞行器的交会对接

还实现了首次机械臂

人机协同在轨维修技术试验


微信图片_20201014225524.gif                        

从神舟到嫦娥

从长征到天宫

哈工大先后有500多名教师和技术人员

参与相关研究工作

近百项研究成果应用到载人航天的各个领域

回溯中国航天的历史进程

每一次成功的背后都有着

哈工大人争分夺秒、默默奉献的身影

他们的赤诚如同助推器喷射的炽热火焰

让中国的航天事业一次次摆脱地心引力

奔向星辰大海


几十载航天路

哈工大已为航天事业累计输送数万名各类人才

共同书写出一部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

       

      

微信图片_20201015084519.gif                   

       

2020年5月5日18时0分

为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研制的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首飞成功

迈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三步”

哈工大多项技术成果应用其中

在此次发射的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上

还搭载了一份送给哈工大建校百年的特殊礼物

这是一封“写给2050年的学弟学妹”的信

题目就叫作《致未来》

            微信图片_20201014225526.gif                        

短短的十秒倒计时

浓缩着几代哈工大人前赴后继、

无私奉献的人生

请看那秒针

它仿佛在从容不迫地诉说着

什么才是真正的荣光

          

           

哈工大(威海)招生新媒体中心

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